一、并非只有做「领导」才有前途
首先,为了避免歧义,我们在本篇中先做下定义:通常可以把职业路线为专业路线和管理路线,一个管事,一个管人。
所以 IP、运动员、创作者、操盘手可以归类为「专家」,或者用一个比较潮的词——「超级个体」;企业家、公司高层、部门领导可以归类为「管理」。
国内好像有个传统,「学而优则仕」,专业强就转去做管理,即使是码农,到了 30 岁、35 岁也要转型做管理,不然就没有前途。
确实,以前我们的产品,要么是地里长出来的农产品、工厂流水线生产的工业品,要么是华尔街们提供的金融衍生品。
最有财富和影响力的人,是国王和地主、制造业大亨、金融巨鳄,因为有资源、人力和资本杠杆。
不过好在,随着互联网「比特世界」到来,我们有了「内容」和「代码」这种边际成本较低的产品;「黑客」与「画家」们也有了自己的杠杆,并频繁出现在富豪排行榜上。
不然,同样是「打工人」,NBA 运动员凭什么薪资这么高?
勇士队库里,第四份合同为期四年,更是总金额 2.15 亿美元,年均薪突破 5000 万美元。
20 年前,巅峰的斯科特-皮蓬,拿着一年不到 300 万的工资,帮助乔丹完成最后一次三连冠。而 20 年后的钱德勒-帕森斯,场均 2.5 分却能领走 2500 万的工资,凭什么?
就像我曾经以为随着乔丹、姚明、科比退役,NBA 会逐渐衰弱,但事实恰恰相反。
可以说,正是电视和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运用,使得 NBA 的影响力相比于 20 年前更是空前强大:
开拓了包括中国在内的海外市场,门票、广告、转播、周边等收入赚得盆满钵满,这些才是支撑 NBA 运动员高薪资的根本。
再举个我身边的例子。
在我上小学的时候,梦想是当个作家,不过当时就发现作家并不怎么赚钱。
但是后来呢,从韩寒、郭敬明那一代,到写网文的、做新媒体的,甚至说近几年写剧本杀的,靠写作这个专业技能赚钱的方法,是越来越多的。
而我呢,中学的时候,因为姐姐说文科不容易找工作,选择理科;报考大学专业时,奔着媒体宣传的「金领中的金领」,选择了保险学专业;毕业后,不想去保险公司,去从事保险和车企、互联网、媒体等结合的领域……
结果没想到,即使没有成为作家和记者,我也可以写写自己的公众号和博客,甚至学的「保险」也能用上,和「内容」结合起来。
兜兜转转二十年,最后发现最喜欢的,以及获取回报最多的,还是从小就喜欢的「内容」。
前 Boss 曾问我的职业规划是怎么样的,我说做一个既懂内容又懂保险的人。他提议可以做内容管理,也许我们随着年纪增长不再懂年轻人喜欢什么样的内容,但是还可以去做管理。
虽然我之前在广州几年来搭建团队,也做不少团队管理的工作。但是去了深圳后发现,200 个人同时做一个品牌的内容,那么「内容」确实需要「管理」的。
不过入职后,读了前 Boss 过去写的:想想哪些是你迫不及待去做的,不给钱加班也愿意做的?
和朋友交流时,她也问道:如果财务自由了,你想做什么?
我想了想,发现毕业后的 5 年职场生涯,像巴菲特说的「跳着踢踏舞上班」的日子,并不是我胜任保险部门总监乃至公司合伙人之后,而是先前那些写内容、做直播、回客户的时候。
由此我发现,自己喜欢的是创作,以及和用户直接有关的事情,而不是统筹、协调,开各种会议。
你能想想一群黑客与画家天天坐在那里开会的场景吗?
今年正是想明白了这个道理,我选择跳出待遇不错的内容管理工作,并「设计」了一个自己喜欢的职业:既可以通过自己的专业(保险),又可以通过自己的兴趣(内容),甚至能时间地点自由,通过提供保险经纪服务,合理地恰饭,属实是一种幸运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