刚刚看到 Figma 的更新,感觉很多工具都危险了

Published on

早上刷到 Figma 在 Config 2025 上的一堆更新,一开始只是点进去随手看看,结果越看越觉得不对劲:Figma 这是直接想把整个“从想法到上线”的链条都包了啊。

现在的工具的确太割裂了。我日常和设计师对接,一些简单图片编辑和素材管理要使用 Figma,写文案要去 Notion,做网站落地页用的是 Framer,做营销图又得切到 Canva,再切回去找设计稿和素材又回到 Figma,开发用的是 cursor。

之前不是没想过全在 Figma 上完成,但的确每个产品都有它的局限性,然后今天突然 Figma 跟我们说,它做了一个“统包”的工具链,把这些事都打通了,一瞬间感觉可太爽了。

一口气推出四五个功能

我快速说一下这次让我印象最深的更新,然后每个都讲讲我看到的重点和可能的对标产品。

1. Figma Make:描述+图片直接生成网站

这是一个 AI 驱动的新入口,输入文字和图片就能获得原型设计,并且可以以现在有的模板和设计作为基础开始生成。

直接对 AI 输出的设计稿进行编辑,就像现在使用 Figma Design 一样修改网站。

可以直接发布成 Web 应用。

我的感觉:这像是在做一版更视觉化的 Vercel 的 v0,但比他们更“为设计师友好”。它并不是直接生成代码,而是生成可以继续编辑的设计文件。

之前类似的 AI 网站工具有几大痛点是设计水平不高,没有审美,还有就是就算是小的改动也需要和 AI 对话来调整,Figma 可以直接从模板生成,审美水平肯定没得说,还支持直接对生成设计进行编辑,这无疑可以提高非常大的效率,并且也更加可控。

2. Figma Sites:从设计直接上线网站

设计稿做好了,点一下就能生成响应式网页,支持动画、布局,还能直接发布。我预计未来应该还会加 CMS 管理内容。

Framer 危!

我一直以来用的都是 Framer 来将设计做网站落地页,Framer 我有几个不爽的点。

一是直接从 Figma 导入设计不友好,虽然支持导入 Figma 文件,但是很多时候元素和布局都会混乱,这就造成使用的割裂,如果我们想先在 figma 上设计好网站再使用 Framer 发布,不是说不可以,会有很多坑和小问题。

二是不支持素材管理和编辑,这也是使用割裂的原因,得先在 Figma 编辑好,再导出,再导入到 Framer。

其实 Framer 最初是对标 Figma 的,既有 Figma 的编辑,又能发布成网站,后来不清楚什么原因,把设计功能去掉了,专注于网站制作工具,我一直觉得挺可惜的。这下好了,现在 Figma 来抄家了,当然 Figma Sites 刚发布,很多功能还不支持,但功能对齐也只是时间问题,不知道之后 Framer 会如何应对。

3. Figma Buzz:品牌内容生产工具

制作和提供品牌模板,能够根据运营内容,自动填图、填文案、批量生成素材,还能导入 Excel 表一口气生成几百张图。

简直是刚需

我一直以来都有这种需求,快速批量出图,因为社交媒体的运营对我来说实在是一大痛苦,尤其是小红书每次发图文笔记一想到要作图就难受。

虽然让设计师制作了几个模板,但是还是需要我去修改,填充,导出,所以每次一想到要做这么多事情就开始拖延。

我也一直在找相关的工具,类似小吉卡片,canvas,但要么生成的内容自定义程度低,要么无法批量导出,又或者模板化太严重,不够多样,总之不是很匹配我的需求。

Buzz 本质上在解决“品牌一致性”+“快速批量出图”这两件运营最痛的事。

我想到的使用方法 → 设计师准备几套品牌模板,用飞书文档/notion批量生成运营素材,导出为 excel,然后让 Buzz 批量生成运营图片。等同于一个自动化生成账号素材的工作流,简直牛逼。

4. Figma Draw & Grid:细节设计的新能力

Draw 是全新的矢量绘图工具,加了手绘笔刷、路径文字、纹理等等。Grid 是自动布局更强了,像 Bento Box、响应式布局都能用组件来解决。

→ 这部分对于喜欢设计动效、界面精细化的同学会挺有感,可以实现一部分 Procreate 的能力,给了设计师更强的自由度,更多的施展空间。

Figma 的野心

我看完之后有一种强烈的感觉:Figma 不是在做“设计工具”的横向扩展,而是在重新定义“做产品”这件事的工作流。从 idea,到原型,到设计,到内容,到上线,再到运营,它开始试图一口气打包下来。

有点像 Notion 想成为工作区的入口,Figma 想成为“产品创造”的入口。

而我们这些独立开发者、小团队,可能正好站在这个变化的风口上:

未来我们做产品,不再是用五六个工具拼出来,而是一个平台协作完成,效率更高了。

最后聊点个人的感触

我挺喜欢这种趋势的,不仅是因为它炫酷,而是它实用。

就像我们以前从打电话转到发微信,不是因为微信比电话先进,而是因为它更符合现在的节奏和场景。

过去我们做产品,总是在各个工具之间跳来跳去,导图、改图、切图、导入,流程本身就已经够复杂了。但现在你会发现,从想法浮现,到设计出形,再到上线使用,它正变得越来越自然、顺畅,甚至没那么需要你意识到“我在切换工具”这件事。

未来做产品的方式,可能正在被重写。